



-
关于2020年度“保险理论与实务”论文征集评选活动开展情况及评选结果的通报 2020/12/29
-
“厉行勤俭节约 反对餐饮浪费”——联合党支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 2020/12/29
-
山西省保险学会关于发布2020年度 研究课题立项结果的通知 2020/12/29
11月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文件》)。
4处15次提及“保险”
《文件》共有15次提及“保险”,包括长期护理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农业保险、巨灾保险、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存款保险、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等。
具体如下:
——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我国保险业六大发展趋势:
10月31日,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在公开场合演讲时表示,“十三五”时期,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这五年,保险业回归本源稳健发展,深化改革重点突破,大幅提升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并在改善民生保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顺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十四五”时期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六方面趋势:
一是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增量市场。我国保险市场仍将处于中高速发展阶段。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激发了保险需求持续扩大。另一方面,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度提高,将不断激发新的发展动力。
二是保险业将在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保险业要着眼于发挥经济“减振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在助力构筑重大灾害事故救助安全网、社会民生安全网、畅通经济循环安全网方面更好地服务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发挥保险业在灾前防治、灾中救助、灾后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以缓解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三支柱的结构性失衡矛盾。
三是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我国保险业的内在要求。保险市场、保险公司、保险监管逐步成熟,行业高质量发展具备一定基础,与此同时,外部环境促使高质量发展成为迫切需要。今年以来,保险业“利差损”风险加大,保险投资收益率有所下滑。在这种背景下,粗放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四是高水平对外开放将成为我国保险业的鲜明特征。保险业在中国金融业中是对外开放时间较早,且力度较大的。目前,全球主要保险集团都在我国设立了经营机构。2019年末,外资险企所占市场份额超过了7%。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有力促进了中国保险市场竞争,推动了国内保险机构改革创新。
五是保险将逐步成为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我国保险业与老百姓生产、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比如,商业车险的第三者责任险投保率已经超过88%;过去几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随着消费群体迭代和风险管理意识增强,保险将成为人民群众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深度融入生产、生活的更多领域。
六是保险业的数字化转型将加速推进。当前数字经济深入发展,金融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将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开展区块链应用的保险机构已有30家。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空间巨大、任务紧迫。今后几年,保险业将进入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新时期,逐步实现保险定价精准化、服务供给定制化、营销渠道场景化、风险管理智能化,切实提升保险机构的服务能力。
文章摘自:和讯网保险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